《28年毀滅倒數》全用iPhone拍攝末日喪屍視角,導演分享幕後關鍵


自 2002 年導演丹尼鮑伊爾(Danny Boyle)推出劃時代的末日電影《28天毀滅倒數》(28 Days Later)以來,該系列以創新和寫實的方式來描述末日下喪屍題材,也瞬間讓喪屍升級成快速奔跑,提升不少死亡威脅感,也受到不少影迷喜愛。如今該系列最新續作《28年毀滅倒數》即將於今年6月18日登場,由鮑伊爾與原編劇 Alex Garland 再度聯手,試圖在技術與敘事兩端取得全新突破,導演更分享該部電影全採用iPhone拍攝,還用上能整合20台iPhone 15 Pro Max設備進行錄製。

《28年毀滅倒數》全用iPhone拍攝末日喪屍視角,導演分享幕後關鍵

以iPhone拍攝2.76:1超寬螢幕比例打造沉浸式末日視角

《28天毀滅倒數》導演鮑伊爾在接受 IGN 訪問時透露,本片採用極罕見的 2.76:1 超寬螢幕比例,目的在於強化觀眾的沉浸感,這個比例讓感染者可能出現在畫面的任何角落,觀眾必須不斷掃視整個場景,才能掌握威脅從哪裡來。

為了能搭配第一集攝影風格,團隊也將iPhone納入為主要攝影機,部分片段甚至同時動用高達 20 支iPhone 15 Pro Max手機。

鮑伊爾指出,他與攝影師 Anthony Dod Mantle特別設計三種多機架構,用以拍攝快速移動、極具衝擊力的場景,宣稱這是窮人版的『子彈時間』,但效果非常震撼,甚至有一個段落會讓你瞬間感受到世界翻轉的衝擊。

以iPhone拍攝2.76:1超寬螢幕比例打造沉浸式末日視角

導演也表示,這些多機位iPhone拍攝手法不僅提升靈活度,更能透過後製剪輯實現視覺敘事的時間切片(time-slicing),提供觀眾過去僅在高成本商業大片才能見到的視覺體驗。

以iPhone拍攝2.76:1超寬螢幕比例打造沉浸式末日視角 1

從全球擴散轉向島嶼孤立的病毒敘事

在電影劇情設計方面,鮑伊爾與 Garland 也刻意避開「病毒全球擴散」的老派續集套路,轉向英國本地政治與社會現實出發,打造出一個貼近當代的末日故事。

《28天毀滅倒數》續集劇情設定於一座被英國本土隔絕的島嶼社區,在與病毒威脅保持距離的同時,也被迫面對完全自主求生的挑戰。

鮑伊爾指出,英國脫歐(Brexit)是影響這次創作走向的背景因素之一,這部片不是在說教,但它確實反映了我們這段時間身處的環境、變化,以及人們如何因應這些改變。

從「全球擴散」轉向「島嶼孤立」的病毒敘事

影像技術與演員調度融合,形成動態敘事結構

不同於傳統敘事依賴剪輯與對白推進情節,鮑伊爾此次更強調《28天毀滅倒數》電影動態性與角色互動之間的張力。他表示,透過iPhone多鏡頭拍攝手法也成為演員表演的新挑戰,經驗老到的演員通常能精準預測鏡頭位置與焦距,但這種多機位設計會讓他們無法預測下一步,這也能讓演出更具真實性,觀眾就如同身歷其境。

《28年毀滅倒數》並不僅止於對原作的延續,導演也表示它同時是一場技術實驗與敘事重構的挑戰。從採用 iPhone 作為主要攝影工具之一,到以超寬螢幕打造場景壓迫感,再到以社會現實為敘事基底,該片可望在末日類型電影中樹立新標竿。


延伸閱讀:

參考來源:IGN

想了解更多Apple資訊、iPhone教學和3C資訊技巧,歡迎追蹤 瘋先生FB粉絲團訂閱瘋先生Google新聞TelegramInstagram以及 訂閱瘋先生YouTube
返回頂端